close

  臺海網(微博)1月11日訊中評社特約評論員一嫻11日評論文章指出:民進黨“中國事務委員會”1月9日開會討論總結各次“華山會議”,原擬名稱為“對中政策總結報告”,但正式出台時卻改為“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”。這汽車借款個改動傳遞了很多信息,顯示在兩岸政策方面,民進黨內各派分歧很大,短期內仍難以形成共識。
  但無論名稱如何改動,讀完“紀要”全文,感覺民進黨通過“華山會議”的討論,“對中國政策”的總結,基本可以用四個字來表述,即“台獨、對抗”。 這就是民進黨九次“華山會議”,計有629人次出席,5有巢氏房屋7篇引言報告,15篇書面意見,227人次發言,自我號稱是臺灣有史以來對於兩岸關係最全面、最深入的探討而最終得出的結論嗎?
  “台獨”即堅持“台獨”。“紀要”第一寫到:“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不變”,再次強調“臺灣前途決議文”的“台獨”立場,而且不顧現實事實,把臺灣主流民意說成是認同民進黨的“臺灣前途決議文”。民進黨明知中國大陸明確表態只有民進黨放棄“台獨”,才能有民共對話的可能的立場,一邊談“民進黨對中政策的策略必須與時調整,以更務實態度來處理新生議題,要讓臺灣民眾相信本黨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。”一邊卻製冰機維修以堅持“台獨”關上民共對話的大門。
  民進黨不可能不知道兩岸和平的進展,以及兩岸簽訂那麼多協議和兩岸交流的日益擴大,是基於兩岸在“九二共識”下的成果。民進黨如果否定“九二共識”,堅持“台獨”,拒絕民共對話,如何讓臺灣民眾相信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?用2012年已經被臺灣民眾和美國否定的“臺灣共識”?還是再推出語焉不詳的“臺灣內部共識”?有人認為已經被大陸否定的“憲政共識”,這次不在“紀要”中出現,是民進黨的一種務實和進步。務實或許是的,進步卻未必。如果被別人否定的對話基礎,自己還自說自話,那不是不正常嗎?相對於求變的當年的蔡預防癌症食物英文和現在的謝長廷、柯建銘等,蘇貞昌領導的民進黨不僅沒有進步,且不進則退。
  “對抗”即堅持“反中”,儘管被認為是“柔性反中”。“紀要”繼承了蘇貞昌去年提出的“民主同盟”一類的思維,在對中國大陸的關係,提出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為利器等。這種冷戰思維有用麽,看看安倍不久前提出網路行銷同樣的對抗中國的“民主之弧”的效果就知道了。安倍的日本經濟實力遠較臺灣來的強,也不過折戟而返,民進黨在經濟上憑藉什麼呢?蘇貞昌的民進黨應該多學點美國的現實主義,深入瞭解學習中美兩國關係的變化進展過程。
 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,於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2012年2月訪美時正式提出。在2013年加州莊園會上,習近平主席再次正式向美方提出這一建議。時隔半年,11月20日,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賴斯(Susan Rice)在喬治城大學發表講話,表示美國將尋求具體實施中美新型大國關係(to operationalize a new model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),等於是正式接受這一“新型大國關係”。美國方面當然註意推行自己的價值觀,但是美國方面更重視國家的現實利益。中美開始建構實施新型大國關係,符合中美兩國的實際利益,在這種大背景下,民進黨如何制定兩岸政策?該是好好想一想了。
  從“紀要”看,蘇貞昌領導的民進黨終是抱住“台獨”的“殘”,守住對抗的“缺”,又擔心人看破意圖挾美日餘威之私,故撿冷戰思維意識形態之爭以為利器,實是缺乏對中美大局及兩岸格局的審視把握,缺乏大智慧和長遠眼光。蘇貞昌領導的民進黨如此,民進黨於2016年選舉的“一哩路”,只怕是關山迢遞,渺渺漫漫。
  當然,民進黨也並非完全沒有改變的一點可能,譬如前不久“凍獨”的提法就得到大陸的善意回應,只可惜蘇貞昌缺乏魄力,令民進黨失去一次進步的機會。2014年5月份的民進黨黨主席選舉,會是黨內派系的大攤牌,上位者或知道形勢比人強,或作出與時進步的調整。如果能,無論對中華民族大義還是政黨適者生存,都是善舉。各位不妨拭目以待。
  責任編輯:林連金  (原標題:中評:抱殘守缺的民進黨能上位嗎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k34ikuqc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